
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谈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
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
9月16日至12月7日,瑞士“文化风景线艺术节·中国主宾国”活动陆续在瑞士境内18座城市展开,以巴塞尔为中心,辐射伯尔尼、日内瓦、苏黎世等瑞士著名城市,并将延伸至德国、奥地利等国。这是继中法文化年、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之后,文化部利用海外高知名度的文化交流平台,推动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的又一新亮点。
日前,记者就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。
文化走出去
需要“先快稳”
记者:您如何评价文化“走出去”的发展趋势?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文化“走出去”,有什么重要意义?
赵少华:我想用三句话简单来做概括。
第一,文化要先行。文化在打造国家软实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。一个国家,经济强大并不意味着一定伟大,只有文化同时繁荣发达,才堪称伟大。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腾飞,但在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方面,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,从思想理念、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,都存在较为严重的“认知逆差”现象。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零碎、片面和肤浅。我认为,只有建立并保持正常的文化交流关系,才能巩固各领域良好合作关系;外国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,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,更有效地与中国合作。
第二,文化要快行。中国文化与世界交往的速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,需要在工作机制、工作载体、工作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不断改进、加以保障。为此,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对外文化工作机制,初步有效地整合了“走出去”的资源和力量,使得中华文化大踏步、大手笔地“走出去”。文化产品和服务“走出去”也正加快步伐,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,对外文化产业合作日益加强,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成为国家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。
第三,文化要稳行。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,不能急功近利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任何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。“走稳”是为了“走好”,要把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告诉世界,让世界听得懂中国的和谐声音。
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之后,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、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,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;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,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。而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感召力,必然使得中国人以文化大国乃至文化强国来期许自己的国家;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,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、完善中国表达、树立中国形象。从另一方面讲,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与他国文化友好交流,相互借鉴,不断交融的过程。推动中